垃圾分类有利于优化垃圾处理效率、提升城市环境,而在这个特殊时期,垃圾分类对疫情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3月11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在会上明确表示,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一些垃圾分类工作做的卓有成效的城市,通过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的体制机制,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刘李峰以广州市垃圾分类为案例。他指出,广州市的垃圾分类机制主要起了四方面的作用:
首先,为疫情防控储备了党员力量。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特别强调党员干部要下沉到基层社区,率先垂范,带头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疫情发生以后,这批党员迅速成为社区疫情防控的中坚力量,有效的缓解了社区工作人员人手不足的问题。
第二,为疫情防控提供了组织保障。在推进生活垃圾分类中,广州市1580个基层社区全部建立了垃圾分类的联席会议制度。在疫情发生后这套机制迅速转型为社区疫情防控的指挥部或者领导小组,开展社区疫情防控比较得心应手。
第三,是对疫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宣传路径。在生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中,强调直达社区每户居民家庭,要建立宣传体系,及时把垃圾分类的知识、要求,让每一个居民家庭都了解、掌握。疫情发生以后,这套体系迅速承担起逐家逐户宣传疫情防控知识和疫情防控要求的职责,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动员作用。
第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习惯的养成。为疫情期间公共卫生管理也提供了有效的基础,广州市倡导“在家分好类,定时拎下楼、定点精准投”居民投放模式,有效避免了源头各楼层的交叉污染。在疫情期间,因为是定时定点投放垃圾,所以环卫工人也可以及时对生活垃圾进行收运处置,避免了垃圾在空间中的长期裸露,减少了二次污染。“总的来说,在这次疫情中,生活垃圾分类体制,确实在很多城市中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刘李峰说。
通过这次会议,我们可以看出,垃圾分类与疫情防控之间,有着莫大的关系。一方面,疫情防控与垃圾分类一样,工作触角都在社区基层,之前积累的各方治理经验可以很快应用到新的挑战中来。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时间大大延长,生活垃圾特别是厨余垃圾明显增加,如果大家都能主动分类、定点投放,环卫人员就可及时对其收运处置,避免湿垃圾长期堆积传播细菌,更好保证公共空间的安全卫生。更重要的是,妥善处理诸如口罩、护目镜等用过的个人防护用品,也是避免病毒传播的关键一环。所以,除了减少出行、必戴口罩、勤洗手之外,我们也要自觉遵守垃圾分类的规则,严格践行,为避免二次污染,为控制疫情的传播做自己的贡献。